劉累御龍
劉累御龍
歷史上正式見載於經傳和正史文獻的第一位真正的劉姓人物,是夏朝後期的劉累。關於劉累這個人,自古以來就流傳着許多神秘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記載於《左傳》、《史記》、《新唐書》和大量劉氏族譜中。據文獻記載,劉累是帝堯陶唐氏的後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來兩手手掌中就各有一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分別是"劉""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劉累的家人認為這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這位新生的聖嬰取名叫做"劉累"。有的族譜還認為,劉姓就是因此而產生的。在一部《清源劉氏族譜》上還有這種記載,說是劉累生下來時,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劉累",即姓劉名累。劉姓的得姓就因此產生。這支劉姓也公開推劉累為劉氏肇姓大始祖。
其實,人出生時手掌或身體某一部分有紋飾是很正常的事,在今天這就叫胎記。而劉姓的"劉"字,在先秦時可能與"留"相近,甚至本來就是一個字,所以"劉累"既是劉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不過,劉累雖然有這樣奇特的手紋,他也因此而取劉累這個名字,但劉姓的得姓卻不是因他而始。劉姓的得姓,仍然應該以堯帝之孫式為始,劉累是帝堯陶唐氏後裔,也就是監明和劉式的後裔。劉累出生之前,劉國和劉姓本就已經存在。而且劉累本人也應該就是劉國的國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劉(當然在當時還只是稱劉氏而不稱劉姓),此次因手掌有"劉累"二字而取名叫劉累,也只不過是仍舊以劉為氏罷了。並非因此改姓為劉。因此,我們可以說劉累是劉姓的第一個大顯祖(因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史可查的第一個劉姓成員),但不能稱他肇姓始祖。
中國人的名字並非簡單的符號,必有某種特殊的含義。"劉累"這個神秘的名字是一種神瑞兆示,與劉累後來的經歷、他的特殊事業--御龍有關。
劉累所出生的劉氏族是原始時期一支崇拜劉斧、善於使用斧鉞的部族。劉斧是當時人類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對人類最大的威脅莫過於那些巨大的猛獸。當時人們認為,在所有的動物中,又以龍是最神秘莫測的、人類最難征服的動物。直到春秋時期,人們仍認為"蟲莫知於龍"。可以說,龍是動物界的代表,是動物之神。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祖先就乾脆崇拜起龍來了。龍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領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龍的專門本領。作為遠古時期最優秀的狩獵部族,劉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為征服龍的部族。劉累誕生時手掌中有"劉累"二字,劉氏族的人便認為這正是神的暗示,即劉姓將要成為征服龍的氏族。原來,"劉"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殺的意思;而"累"字本義是一種繩索,引申為拘系、捆綁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一手執劉,一手執繩,要去征服、馴服龍的意思。
這就是神的旨意,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謎底。當時,在中原大地上確實有一支擅長馴服龍的部族,叫做豢龍氏。這個部族屬於當時的祝融集團,主要活動在鬷川(今山東定陶)一帶。這個氏族自從帝舜時期就以擅長馴服,飼養龍而聞名於世,並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權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龍的專門提供者。
劉累因生下來時便有手紋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為劉氏本族的首領。擔負著神聖的使命,劉累年輕時就離開家鄉,到豢龍氏族那裡去學習馴服,馴養龍的本領。不知是有神的力量還是劉累自己聰明過人,劉累很快就學有所成,成為當時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氣的馴龍能手,並被夏朝王室召到宮中負責養龍。這時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據說,孔甲是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在位時不關心治國愛民,卻沉醉於信奉鬼神方術。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約公元前1877年),從黃河和漢水中各得到一對雌雄雙龍。孔甲準備用這4條龍來給自己駕車,但他自己卻不會飼養。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長馴養龍的豢龍氏人,但沒有找到。這時,劉累便毛遂自薦,主動請求承擔4龍的馴養工作。孔甲對劉累的舉動大力欣賞,立即批准了他的請求。最初,劉累把龍飼養得很好,孔甲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於是頒布命令,正式任命劉累為王室馴龍官,並賜給劉累"御龍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龍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顓頊之孫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韋(今河南省滑縣西南韋鄉)賜給劉累作為他的封邑。至此,劉累的家族就由劉氏族演變成了御龍氏,族人世由劉邑(今河唐縣)南遷到豕韋。但劉累的馴龍技術似乎沒有學到家。過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時,劉累負責馴養的4條神龍中,突然死了一條雌龍。劉累害怕事情被發現,乾脆將龍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給夏王孔甲。不料這龍肉的味道還非常美,孔甲不知實情,吃了還大加讚賞,並派使者向劉累兩次索求龍肉。劉累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條龍相繼殺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斷派人向劉累求要龍肉。可是,龍是罕見之物,哪能隨便就能抓得到的?劉累在3條龍都被孔甲吃了之後,因為找不到龍,這才知道闖了大禍,害怕事情敗露後會族滅家亡,於是帶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離夏朝都城,適到魯縣(今河南省魯山縣)一帶隱居起來。劉累的族人,從此一分為二:一部分隨劉累遷到魯縣一帶;一部分則繼續留在祁姓劉氏族的舊地劉邑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