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菜“半月沉江”的典故
名菜“半月沉江”的典故
“半月沉江”是南普陀寺素菜館的一道名菜,此菜原名叫當歸麵筋湯。
1962年郭沫若到廈門視察工作,到南普陀寺遊玩用餐,當歸麵筋湯一上桌,看到一碗圓形的菜肴,一半香菇為黑色,一半麵筋為白色,宛如半輪月影沉在江底,色澤分明,加入當歸味如雞湯,郭老連聲讚歎,立即將這道菜命名為“半月沉江”並在飯後揮毫題寫《游南普陀》詩:
我自舟山來,
普陀又普陀。
天然林壑好,
深撼題名多。
半月沉江底,
千峰入眼窩。
三杯通大道,
五老意如何?
“半月沉江”點出“當歸麵筋湯”的絕妙形象。從此,“半月沉江”一菜身價百倍。
半月沉江
特點:湯清味鮮,清脆芳香。
原料:以麵筋為主料,配以香菇、冬筍等煮、蒸而成。
製法:
麵筋400克修成圓柱形,用熱油炸干,再浸入沸水中泡軟撈起瀝干,片成0.6厘米的圓片。
炒鍋置火上,放入麵筋片、香菇片、當歸片、冬筍片、精鹽、水,煮至麵筋發軟,撈起瀝干(揀去當歸)。原湯在碗中沉澱過濾成清湯。取圓碗一隻抹勻花生油,把麵筋片和香菇片分別排在碗底兩邊,再放入冬筍片,倒入清湯。
再取小碗一隻,放入當歸片、水。一起上籠蒸20分鐘取出,將碗里的蒸料翻扣在另一個空碗中,
將鍋置火上,倒入清湯、水、精鹽、味精煮沸,撒入芹菜珠,番茄(切成豆粒狀),潷入小碗中的當歸湯調勻,再澆入盛有蒸料的碗里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