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試 | 免費起名大全 | 每日一簽 |

吃粽子的典故

現在的位置:靈狐算命 - 免費算命 - 小故事
小故事

吃粽子的典故

吃粽子的典故

古代粽子叫角黍、筒棕。角黍是因為粽子形狀為三角錐體,筒棕是由於用竹筒盛米燒制而成。《本草綱目》記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後梁《續齊諧記》中則說:屈原投江以後,楚人用竹筒貯米投於江中祭弔。到漢代,長沙人區田夢見屈原,屈原對他說: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讓蛟龍吃了。以後最好用樹葉塞住筒口,用五角絲線縛牢,以防蛟龍偷吃”。所以湖南一帶過去把粽子稱為“筒棕”。以後感到竹筒太麻煩,才改用竹葉或葦葉包粽子。其實端午節並非從祭祀屈原開始。最早是作為節日禮物互相饋贈,後來才有了“以粽子投江救屈原”這樣一個表達人民心愿的內容。至唐代粽子已成為了節日的名食。不僅是民間的節日禮物,也為皇宮所珍視。唐明皇還寫過有關粽子的詩句:四時花競巧,九子粽新“。

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因李時珍此種說法,故聞一多有“端午 為持龍圖騰 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粽子並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於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民間傳說 屈原

從南北朝 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託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4 算命網站 (v.8s8s.net) 吃粽子的典故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