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民間習俗盤點:不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自先秦時起,人們就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因此種種求平安、禳解邪災的習俗應運而生。及至現代社會,不少人對傳統的節日習俗知之甚少,認為端午節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事實上,端午節的習俗內涵豐富,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均有所涉及。
吃:吃“五黃”“五毒餅”辟“五毒”
除粽子外,吃“五黃”、吃“五毒餅”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俗。在江浙一帶,人們把黃色食物,即黃魚、黃鱔、黃瓜、鹹鴨蛋黃、雄黃酒,混在一起吃,認為可以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五毒”指的是蠍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餅是用雕刻了五毒蟲圖案的印模子,加蓋在玫瑰餅上製成。吃五毒餅寓意把一切毒蟲吃(消滅)掉,使它不再傷害人。
此外,在河南、浙江一帶的農村,端午節早飯要吃大蒜、雞蛋、烙油饃,在福建晉江地區,家家戶戶要吃“煎堆”。不論各地食俗如何,均寄託着人們身體健康、萬事平安的美好願望。
穿:佩香囊拴五色線防疫去邪
端午節佩帶香囊的習俗由來已久。香囊內裝有具有揮發性香味的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草藥,有一定的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帶還常放在床前及枕邊。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中國古代以五色為吉祥色。端午節清晨,家長都會給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家長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系線時,兒童禁止說話,也不可將其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也有帶葫蘆的風俗。葫蘆寓意“福祿”,被中國人視作子孫繁盛的象徵。由於葫蘆的形狀與太極陰陽極為貼近,可以收納不吉之氣,易進不易出,因此,民間認為佩帶葫蘆,可以化去病化煞,帶來好運。
住:“插五端”以辟不祥
端午節標誌着盛夏即將來臨,各種蚊蟲出沒頻繁,影響着日常生活和健康。所以人們要“插五端”,即在門窗上插掛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以辟不祥。
艾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洒掃庭院,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在江淮地區,端午節家家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據說唐明皇曾作噩夢,夢到鍾馗捉鬼,懸鐘馗像習俗由此得來。
行:“游百病”一年吉利
“游百病”是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節穿上新衣,到野外遊玩。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老年人認為,端午節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