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於姓的來源 寓意聰明有出息的名字
淳於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二。
1、源於姜姓,出自周武王給炎帝后代姜姓淳於公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原夏王朝時期有一個斟灌國,是姜姓小諸侯,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將其封在州邑(今山東安丘),建立了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姜姓州國是遠古時期東夷族部落聯盟首領皋陶的後裔,也有學者認為其是一個偃姓國,這有待進一步考證甄別。一直到西周晚期,州國還有君主叫州公實,鄰國就是蔡國和杞國。後州國的公族定居於淳於城(今山東監利,原為州國都城),名淳於國,仍為公爵,國君稱淳於公,成為春秋時期的小諸侯國之一,其實就是州國的延續。
2、源於姒姓,出自春秋初期的杞國國民,屬於以國名為氏。
杞國是一個自商王朝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一千多年,國君為姒姓,是大禹的後裔。杞國最早建國於商王朝,其間時斷時續,具體事跡已不可考。周王朝初年在周武王姬發的扶持下,杞國得以重新建國,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國才被楚國所滅亡。當初在春秋早期,杞國將鄰居淳於國滅亡之後,吞佔了淳於國故地並遷都於斯,因此後世也將春秋以後的杞國稱作淳於國。
在杞國的國人之中,也有以淳於國名為姓氏者,稱淳于氏。後與姜姓淳于氏族人一樣,在唐朝中期,因為要避唐憲宗李純(公元806~820年在位)的名字之音諱,亦改為于氏。五代十國以後,有一部分于氏族人恢復祖姓,仍為淳于氏複姓,世代相傳至今。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淳于氏或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五位門閥。淳於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遠古時的炎帝的後代人,封於州邑,讓他們建立了州國。還同時封為公爵,於是州國的君主就稱為州公。州國那地方,就在現今山東省安丘縣。安丘縣的東北邊,至今還有個淳於城,這個淳於城,原來就是州國的都城。州國經一度亡國又復國,復國後就稱為淳於國。再以後,淳於國的公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了。淳于氏望族居齊郡(今山東省臨淄縣一帶)。後來因徙遷,有的於河內郡為望族(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一帶)。
今在山東省的龍口市,重慶市的南川縣、萬盛區、渝北區、北碚區、綦江縣、彭水縣,四川省的瀘州市、廣元市蒼溪縣、鹽亭縣、綿陽市、達州市、倉溪縣,安徽省的宿州市,湖南省的長沙市湘陰縣,河南省的鄭州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北京市等地,均有淳于氏族人分佈。/古典星座網/suanming/quming/
三、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
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北海堂。
德感堂:後漢時有淳於恭,清淨不慕榮利。他的哥哥被盜賊虜去,將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盜賊很感動,把他們兄弟二人都放了。淳於恭在家不願出門,朝廷拜他為議郎之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