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傳說:董永與武陟油茶的故事
董永傳說:董永與武陟油茶的故事
一提起聞名中外的地方特產武陟油茶,人們就會隨口說起漢光武帝劉秀,好像歷史上早有定論,劉秀就是武陟油茶當之無愧的發明家。其實不然,據多方考證,武陟油茶的發明專利權證書應該歸董永所有,而對於漢光武帝劉秀,充其量至多只應該發給他一張“提高與推廣者”的大獎狀。 歷史的真相是這樣的---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劉秀南陽起兵反王莽,屢戰屢敗,被王莽的新軍攆得到處亂竄。就在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農曆正月十三日這一天下午,劉秀和他的謀士祭遵被新軍緊追不捨。二人萬般無奈,只好下馬,讓空馬奔去他處,以轉移追兵視線。二人倉皇徒步逃到懷縣(今武陟縣)小董村南面的沁河灘中。沁河灘中長滿了半人高的蒿草,劉秀和祭遵爬在蒿草底下,嚇得連氣也不敢出。王莽新軍四面層層包圍,步步緊逼,眼看着劉秀就要沒命了,恰巧此時,這情景被正在河灘中採藥的漢孝子董永看見了。為了搭救劉秀,董永就趕忙主動迎上前去與新軍士兵搭話:“諸位將軍,到此有何貴幹?”一些兵士七嘴八舌咋唬:“捉拿反賊劉秀,劉秀已被鐵桶圍困在此。你是否看見了劉秀,報告線索者重重有賞!”董永內心痛恨新軍到處燒殺搶掠,禍害百姓,無惡不作,對他們恨之入骨,而對敢於和新軍作對的劉秀抱有無比同情,就不慌不忙、鄭重其事對新軍士兵說:“我太想領賞啦,我現在就報告線索,劉秀帶着一個人趟過沁河向南跑了。”一些兵士聽了這話立馬轉頭就要向南去追。一個將官喝住兵士不準動,一把抓住董永的領口,用寶劍架在董永的脖子上威脅道:“你這個採藥老漢,凈說謊話,劉秀明明藏在那邊的蒿草底下,我們都看見了,你還敢找死!”董永神色不變,微微一笑說:“將軍凈給老漢說笑話。你看,那蒿草底下明明是個大窩瓜,怎麼會是劉秀呢,劉秀會傻着不動等你捉他嗎?他早就往南邊跑了。”這時有個士兵認出了面前的五十多歲的白鬍子老漢,就是董永,就對領頭的將官說:“他就是被大文人劉向寫進《孝子圖》的大孝子董永,他也是個救死扶傷的鄉村醫生,想來也不會對官府說謊話,咱們還是趕快向南邊追去吧”!將官聽了,就放開了董永,抱歉地說:“提供線索者有賞,等我們捉住劉秀后,一定給你賞金。”隨後就領着兵馬走了。劉秀和祭遵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逃過了這場劫難。 武陟縣有句歇後語:“蒿底下藏窩瓜----大不涉意”。大不涉意就是大感意外的意思。這句歇後語就是說想不到藏在蒿草底下的劉秀日後能當上皇帝。這句流傳至今的歇後語就是對董永救劉秀這個史實的濃縮記載。 劉秀拜謝過董永的救命之恩,就要急忙逃走,祭遵不愧為謀士,心眼就是多,他勸劉秀道:“主公,天色已晚,你我又飢又渴,不如先到董永老先生家登門拜訪,也好日後認門酬報大恩。咱在老先生家歇息片刻,然後乘黑夜它去,不露蹤跡,更為萬全”。祭遵一番話說得劉秀連連點頭:“如此煩勞董老先生”。 劉秀和祭遵隨着董永到了董永家裡。董永的妻子張七姐清晨起來帶着孩子去駕部村乾娘家走親威,今天未歸,家中只剩董永一人。董永生怕官府耳目得知劉秀在此,也不敢聲張找他人幫忙,自己平時也不很會做飯,只會打“糊塗”(音“忽讀”,武陟人對稀飯的方言稱呼)。看着劉秀和祭遵饑渴難忍的狼狽相,董永只好自己抱着公雞下蛋,勉為其難。於是就放上鍋,點着火,添了油,將過年節吃剩下的一些小豆腐丁放進鍋中翻炒,本想再添點菜,炒菜盛出,再打一鍋糊塗。不想思想緊張過度,錯把半瓢乾麵倒了進去炒了起來,等到炒得半糊,才發覺錯了。時間緊迫,容不得倒掉重做,於是就將錯就錯,錯打錯處來,就又趕緊添了水,放上鹽和調料,攪成了大半鍋咸糊塗。董永用勺攪了攪,覺得有點稀,不頂飢,靈機一動,就把家中過年時剩下的炒花生米、煮咸豆、芝麻鹽、碎粉條等一古腦兒全倒入鍋內,攪得稠乎乎的。正在煮熬,飢不擇食的劉秀等不及了,拿過勺子嘗了一口,連聲叫好,不等往碗里盛,就着勺子就喝了起來。董永家裡就這一把勺,也不好意思從劉秀手中奪,只好拿碗代勺,給劉秀和祭遵盛了兩碗放到桌上,他們二人一見,就象幾百年沒吃過飯似的,狼吞虎咽地“呼嚕”起來,眨眼功夫就把鍋里颳得一點不剩。就這樣,劉秀還嫌沒吃夠,把碗和勺也舔了個一乾二淨。 夜已深了,祭遵催着劉秀趕快離去,劉秀捨不得動身,仍不斷地吧嘰着嘴,上下舔着嘴唇,回味着剛才吃過的那頓永生難忘的美味佳肴。問董永到底做的是什麼飯,竟然如此好吃。董永坦誠相告:“我以油鍋誤炒乾麵,做了一鍋半糊的茶飯,也不知該叫什麼名”?祭遵不愧為才高八斗的文豪,眼珠一轉,脫口而出“炒之有油,飲之為茶,世上絕品,名曰油茶”。劉秀聽了連聲稱讚:“油茶,油茶,真香,真好。” 因為懷縣(今武陟)有象董永這樣的成千上萬老百姓支持劉秀,於是劉秀就在懷縣建立了根據地,紮下了大本營。後來由於有越來越多的懷川老百姓擁護劉秀,劉秀的兵馬就越來越強大,劉秀就在懷縣建立了戰時首都,稱為懷都,相當於近代共產黨打天下時的延安城。 劉秀喝油茶上了癮,每天必喝油茶。他有一天對祭遵私下說:“一天不喝心發慌,兩天不喝沒主張,三天不喝身子晃,不喝油茶沒力量”。祭遵深知劉秀心意,就又到董永家細心學習,回去后反覆揣摩,多次試驗,終於根據劉秀的口味開發出了甘甜解渴、稀而不寡的甜味油茶,營養滋補、味感醇厚的五仁油茶,香氣馥郁、濃而不膩的三珍油茶等十幾個品種,深得劉秀寵愛。 一天,劉秀在後廚看到了祭遵研製的各種炒好的油茶粉,靈機一動,突發奇想,發現了油茶粉的極其寶貴的軍事價值。劉秀心想,過去被攆得幾天吃不上飯,若隨身帶上它,該有多好。那時,劉秀的漢軍和王莽的新軍打的是運動戰。開始時,漢軍弱,新軍強,王莽攆劉秀;後來是漢軍變強,新軍變弱,成了劉秀攆王莽。劉秀下令漢軍每人縫一個乾糧袋,背在身後,都帶油茶粉作乾糧,緊急時邊走邊吃,也能保持跑路的體力與速度,歇息時用開水沖泡,食用方便,節省時間;休整時大鍋文火細熬,既補充營養又享受美味。吃得漢軍個個又強又壯。正因為漢軍帶上了油茶粉,新軍想追漢軍追不上,漢軍想追新軍一追就攆上,在戰爭中處處佔了主動,越戰戰強,最終消滅了新軍,剮了王莽。也可以這樣說,油茶粉幫助劉秀打下了江山,劉秀對此深有感觸,大表油茶之功,命名油茶為“懷都(今武陟)油茶”。 劉秀攻進洛陽,當了皇帝之後,懷都油茶也隨他到了洛陽,進了皇宮。祭遵看到劉秀對油茶如此厚愛,就組織一班文人撰寫劉秀如何發明油茶,如何用于軍事,如何靠之得了天下的鴻篇大作,為油茶評功擺好,為劉秀歌功頌德。在這些堆滿了華麗詞藻、洋洋洒洒的詩文歌賦中,真正的發明者董永被簡稱為“一老漢”而一筆帶過,對於狼狽的逃難過程隻字不提,集中筆墨大肆渲染劉秀髮現油茶,改進提高油茶和天助神佑把油茶用于軍士乾糧,不斷取得戰爭勝利的豐功偉績。讚揚油茶是創業之基、勝利之本。歌頌劉秀是英明統帥、至聖君主。這一下拍得劉秀眉開眼笑,喜不勝收,隨即下旨將祭遵的畫像掛到南宮雲台之上,封祭遵為開國功臣二十八宿中的第九位。打那以後,一提懷都油茶,天下人就言必稱漢光武帝劉秀了。劉秀心裡對董永也感內疚,很過意不去,極想搞點補償,於是就指使董宣和蔡茂翻尋出董永三十年前打工頂債的陳年舊事,加工拔高為“賣身葬父”,封其為孝廉,表彰為天下孝子之楷模。總算了卻了這樁劉秀無法說出來的心事。 後來,懷都被改稱為武陟,懷都油茶也隨之被改稱為武陟油茶。天下人一提起武陟油茶,仍普遍認為劉秀是油茶的大發明家,對董永的發明專利毫不知情。但武陟縣的老百姓深知內幕,仍堅持尊董永為發明油茶之祖,兩千年來,每到正月十三日這天下午,武陟縣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要依照董永在當時炒麵的過程,每家都要炒制二、三斤油茶粉,一直喝到正月十五晚上,慶賀三天,以表示紀念董永的偉大發明。為了防止有人破壞這個民俗,就流傳了很多說法。一種說法是“唯有正月十三下午炒制的油茶粉特別好吃,風味獨特。換換時間炒制的都比它不上。”另一種說法是“炒三不炒四,炒四禿兒子。”意思是說十三這天炒的油茶最好,遲一天炒就對後代不利。如此一來,這個民俗就沒人敢違犯了。 時間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帶領83萬人馬南征進行赤壁之戰。當時孫、劉聯軍只不過兩、三萬人馬,本來曹操是以石磙砸雞蛋,是穩操勝券的事,不料在大冬天,一天夜裡反常地颳起了東南風,曹軍被聯軍火燒了戰船,幾乎全軍覆沒。後世人提出很多疑問,曹操收降劉表的水軍不過幾萬人,就算全部被消滅,還有在岸上、陸地上駐紮的70多萬嫡系部隊,難道還打不過兩三萬敵軍。答案是這樣的,曹軍多為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整天拉肚子,拉得提不起褲來,少氣無力,連路都走不動,根本就沒有任何戰鬥力。所以曹軍基本上被消滅殆盡,只剩下司馬懿率領的懷、溫等縣的懷川兵跑得飛快,逃得了性命。原因很簡單,懷川籍士兵整天吃的是炒制的油茶粉,不泄肚。油茶粉真是救命仙丹啊!後來,這些被曹操當成軍隊寶貴種子的沒死掉的懷川兵理所當然地都成了曹軍的中下級軍官,形成了曹軍的骨幹力量。 後來,司馬懿帶着這支骨幹力量與諸葛亮對峙。司馬懿謀不及諸葛,勇不及趙雲,論拼打絕對不是蜀軍的對手,無論諸葛亮如何搞激將法,甚至給司馬懿送女人衣裳,但他領的懷川兵只記住了一條:“縱有諸葛千條計,不如我有老主意。”懷川兵死守不出戰,必要時虛晃幾槍,和蜀軍玩個“捉迷藏”,把蜀軍拖得精疲力竭,糧草不濟,吃喝困難。直弄得諸葛亮天大的本事也施展不開。蜀軍遠離後方,蜀道崎嶇,運輸艱難,供應不上,只利於速戰,而懷川兵卻靠着吃油茶粉休養胖了,營養壯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