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最早是先秦文官
“博士”最早是先秦文官
如今博士的稱謂廣為人知。所謂博士是指獲得了“博士”學位的人,一些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博士生往往也被稱為博士。但在中國古代,博士則是一種官職。
博士作為學位,是標誌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學術水平達到規定標準的本專業最高學識水準的學術稱號。我國的博士學位由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授予。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畢業同等學力的人員,通過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規定學術水平者,可授予博士學位。我國現在的學位體系是學士—碩士—博士,由低到高。相比之下,博士學位是最高的一級。
但“博士”一詞最早則是源於先秦文官的名稱。作為官職,博士早在中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第為魯相”。徐慎《五經異義》:“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秦朝時,博士官掌管全國古今史事以及書籍典章。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始皇時期,有博士官70人。漢代博士為太常屬官,官秩為六百石,員額多至十人。漢武帝時期設立五經博士,專掌經學傳授。東漢光武帝立十四博士。此後,博士官制度歷代相沿,只是作用略有不同。
西晉時,專精一藝的職官也被稱為博士,如律學博士等,北魏始置醫學博士,隋唐又增算學博士、書學博士等,至宋代廢止。唐代的國子、太學等博士,多指官學里的主講學官。《唐會要》卷六十六記載:“其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五經博士……”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韓愈,曾三做國子監博士。
在清代,博士為國子監中的七品文官,相當於教研室主任、教授。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清代國子監的官職分為九個等級,即祭酒(校長,從四品)、司業(副校長,正六品)、監丞(訓導主任,正七品)、博士(從七品)、助教(主講教師,從七品)、學正和學錄(講師,正八品)、典簿(主管行政人事,從八品)、典籍(主管書籍版刻等,從九品)。作為祭酒、司業之下主管教學的官員,國子監專門設有博士辦公的博士廳。清代國子監有滿、漢博士各一名,滿族博士從滿、蒙文進士或舉人中選任;漢族博士由京府或外府教授升任,後主要從國子監助教、學正、學錄以及順天府學教授中選任。
與博士近似,學士也曾是官名。南北朝時期,學士大多是司文學撰述之官,唐代翰林學士亦本為文學侍從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參與機要。明代設翰林院學士及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學士遂專為詞臣之榮銜。清代改翰林院學士為掌院學士,清末又增設了翰林學士的官職,內閣亦設學士及侍讀學士,掌內閣之章奏,還設了典禮院,置學士之官職。但與現在學士—碩士—博士的排序不同,在中國古代,學士是比博士品級還高的官兒。(北京晚報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