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試 | 免費起名大全 | 每日一簽 |

南京部分老地名典故

現在的位置:靈狐算命 - 免費算命 - 小故事
小故事

南京部分老地名典故

南京部分老地名典故

望仙橋(資料圖)

花牌樓 街巷,已廢。昔日位於太平南路中段,北起文昌巷,接原吉祥街,南至戶部街,接太平街。因明初朱元璋為表彰開國功臣常遇春,在常府西側修築的一座華麗的牌樓,人稱花牌樓。街因以得名。民國《首都志》載:“花牌樓,常府西牌樓也。一名雍睦里。清道光中李太守璋煜以其守更嚴肅改名太平路。”民國時曾發展為書店街。

望仙橋 橋,已廢。昔日位於朝天宮之西古運瀆河上,即今文津橋與張公橋之間,古之西州橋,以西州城得名矣;宋之武衛橋,明弘治至正德年間大文人史忠,字廷直,自號痴翁。他能詩作畫,精通音律,能做新聲樂府,性格豪放,不拘小節,不喜結交權貴,終身不肯出來做官。其妻何玉仙也是多才多藝之人工書善畫,尤通音律。史忠為提高她的技藝,曾覓兩京絕手琵琶張祿授之以技,使其盡得其妙。夫妻倆感情很深,每當玉仙外出將歸時,史忠就站在武衛橋上凝望,故時人稱之謂“望仙橋”、“史橋”。

東府城 亦叫東城。古城湮滅久遠,昔日位於明皇城西安門外,青溪橋東,南臨淮水。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冬建。原為東晉簡文帝司馬昱任會稽王時的舊府第。後為操縱朝政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居宅。太元十四年(389)六月,司馬道子移揚州治所於東第,時人呼為東府。義熙十年劉裕在東府原有建築的基礎上,興建府城,故稱東府城。東城府開東、南、西三門,無北門,城周三里九十步。東晉以宰相領揚州牧,東府城既是相府,又是揚州刺史治所。形勢險要,每建康有事,必置兵鎮守。景和元年(465),一度改東府城為未央宮,昇明三年(479),蕭道成晉封為齊王,以東府城為齊王宮。梁武帝末年,東府城政築磚牆。梁敬帝紹泰末年,城在兵火中焚毀。陳天嘉年間(560--566),城東遷三里,於齊安寺西重建府治,陳亡后廢棄。

長干里 長干里,今指位於中華門外長干橋南,東側立有“古長干里”牌坊。古長干里則範圍很廣,涵蓋今內秦淮河以南、雨花台一帶。“干”是南京古代地方話用字,意為山隴之間的長條形平地地形;有大長干、小長乾和東長干之分,大長干即今石子崗,小長干為今石子崗以北,內秦淮河以南,雨花路以西地帶,東長干則指在內秦淮河以南雨花路以東地帶。“里”是古時居民區名稱的通名。

長干里地勢高亢,南有雨花台,北有秦淮河,西則長江相護,又處秦淮河入江通道旁,自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春秋戰國時代,長干里一帶已是人煙稠密之地,加之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故公元前472年范蠡率領着越國士兵始築越城於此,是為南京城市最初的雛形。秦、漢以至唐代,長干里吏民雜居。以秦淮河之故,長干里人多以舟為家,以販為業,從事商業活動,長干里也成為最大的商業區和貨物集散地。及至明代,此處形成兩大專業集市,一為“大市”集市,以經營糧食和其它農副產品為主;一為“來賓街市”,以經營竹木薪炭為主。

長干里又是佛教中心。東吳赤烏四年(241),南京最早的寺廟建初寺即建於此。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又在此建大報恩寺,一時蜚聲中外,大報恩塔琉璃寶塔被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南京土話“出了南門儘是寺(事)”,即緣於此處寺廟之多、香火之盛。

使古長干里更加聞名遐邇的緣由,是唐代詩人李白“最柔情的詩句”《長干行》,中有句云:“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天真爛漫與童年稚趣,呈現出純潔無邪的美好意象,動人心懷。而使長干里之美好意象更為豐富者,還有唐人崔顥等描述船家生活的《長干曲》,以及舊時“長乾折柳”的習俗。崔顥仿《樂府歌辭》舊題所作《長干曲》,繪出盛唐長乾兒女戀情的風俗畫卷;組詩之二“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幹人,生小不相識”,長干船家的飄泊之感與相慕之情油然紙上。又古代人們送朋友南出城區,送到長干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贈,表達依依離情。如此,長干船家、長乾折柳與樂府舊題“長干行”等等,反覆為騷人墨客歌而詠之,強化着長干所代表的豐富意象。

也許,長干里那份“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純潔與長干送別的真情,正是南京人雖經滄桑卻率真性情不變、純樸誠摯不變的真實寫照;而作為老南京典型居民區的“長干故里”,亦為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永昌里街巷,已廢。昔日位於今南京城西南角的鳳游寺南。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時,有三隻頭小足高、五顏六色、叫聲悅耳、狀若孔雀的大鳥,飛落在永昌里王凱家的花園中李樹上,鳴叫不已,招來了一大群各種鳥類,跟隨其比翼而飛。當時人們認為,這三隻鳥就是百鳥之王----鳳凰。各種鳥類隨鳳凰翔集就是“百鳥朝鳳”,古人認此為太平盛世的象徵,值得慶賀和紀念的大事。此刻,揚州刺史,彭城王義康便將百鳥翔集的永昌里改名鳳凰里。後來,又在保寧寺后的山上築台建樓來紀念這件美事,並命名為鳳凰台,所在之山名鳳台山。

上江考棚 街巷,已廢?在今中華門城堡東側,即門東地片。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2006年城市改造中被拆除。明朝初年,南京作為都城,今安徽、江蘇兩省位處京畿,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都得來南京先參加預試,通過後方可參加鄉試。時稱安徽境域為上江,江蘇境域為下江。明?清科舉考試,此處一度曾為上江考生預試的考場,故名上江考棚?上江考棚經歷過數次遷徙,惟門東這裡留下其名。據清《同治上江兩縣誌》卷十一《建置》載,上江考棚始置於朝天宮皇甫巷,同治四年(1865)十月遷至南京門東三條營附近方家巷,同治十二年(1874)遷建於中正街,至廢科舉制度止,至今在白下路市第六中學校園內還保存着上江考棚的老建築。

沙灣街巷,已廢。昔日位於今中華門內西側,內秦淮河南岸的釣魚台與飲馬巷交接處。即古之永安坊,因秦淮河在此曲流而得名沙灣,俗稱沙窩。沙灣在明清時,為南京最大的魚市場,也是南京絲織業的中心地。南京地區的絲織業源遠流長,三國孫權時,就有專門織錦的宮女千人之多;東晉末年,織錦業已遍及民間。1950年併入釣魚台。

杏花村古村落,已廢。昔日位於今南京城西南隅,鳳台山、花露崗南側低丘地帶。春秋戰國時,毗鄰長干里鬧市區,此地亦為人煙稠密之地。“村中人家多植杏樹,間竹成林,春來花開,青旗紅樹,掩影如畫”,故名杏花村。三國東吳間,江南手工業興盛,村裡絲織和釀造作坊鱗次擳比。東晉義熙年間,建康(今南京)已手工織造出雲錦,釀造出香醇的美酒。南朝劉宋間,在建康設有錦署,上品佳釀“金陵春”在全國堪稱“一地之長,一方之秀”,已膾炙名人之口,杏花村則以出售“金陵春”佳釀聞名於世。進入杏花村,酒肆門前酒旗飄,以招攬顧客,在村內酒令飛揚,每每醉飽而歸,故是時有“來到杏花村,不飲也醉人”之說。晚唐大詩人杜牧,時任池州刺史,於大和七年(833)春,由宣州赴揚州淮南節度使府,途經江寧(今南京),以吟詠“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七言絕句,描述他沽酒的場景。詩人以這種清雄俊逸的筆觸,抒寫了現實廣闊的題材。富有鮮明特色的《清明》詩,一時唱響了大江南北,千百年來,世人傳誦不衰,杏花村亦隨詩文而名揚四海。基於攀龍附鳳之工,全國相繼出現了十九處“杏花村”。其中最為著名的,亦是為杜詩爭議不休的有六處,除了南京杏花村之外,還有山西汾陽、山東水泊梁山、安徽貴池、湖北麻城和江蘇豐縣等處的杏花村。隨着歷史的風風雨雨,杏花村亦飽經滄桑,至元末,村內遭受一場戰火,杏樹林被摧毀殆盡,僅剩“老樹數株”。明代又進行大面積復植,逐步恢復舊觀,可惜,當清軍進入,杏花村又重遭毀壞。以後,傑出名家吳敬梓不忍林區被損,又興工補植100餘株,致使杏花村留住了舊日的風采,仍為人們觀賞的勝境,沽酒的雅處。“杏花沽酒”名列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至清代晚期,杏花村已日漸荒圮,后蕩然無存。1958年,因興建南京第一棉織廠,被佔用而廢棄。

江乘古縣,已廢。昔日治所在今棲霞山附近江邊。與六合區瓜埠鎮隔江相望。為古代長江下游南北交通要津和軍事重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自會稽還,過吳,在此從江乘渡,遂置縣以銘之。漢屬丹陽郡。歷經三國至晉,時置時廢。隋開皇初年,江乘縣撤廢。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1 算命網站 (v.8s8s.net) 南京部分老地名典故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