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旱災
清代山西旱災
120多年前,山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災害波及的時間之久、範圍之廣、人口之多都是空前的。
這場災害在光緒二年(1876)秋已視端倪,當年全省有30餘個州縣受重災侵襲。第二年農曆丁丑年間,山西絕大部分州縣絕收絕種。光緒三年七月初四日,有位名叫溫忠翰的御史上奏摺稱:……山西—省,荒歉更甚於去年,人情洶洶,朝難謀夕,子女則鬻於路人,攘奪或施於里黨。啼飢者遠離數郡,求食者動聚千人,戶少炊煙,農失恆業,……秋禾半皆枯槁,豐稔之望須待來年。”這時,有“剃頭”之稱的湘系軍閥曾國荃來到山西任巡撫,主持荒政事務。災情在發展,饑民在增多,整村整鎮死亡者日以數計。這時西方傳教士李提摩太也來到災區,由太原南行300公里,記錄下一份內容翔實的災情報告。他在光緒四年二月二日的日記中寫道:“南行已五百三十里。下一座城我見到了平生最可伯的景象。……城門口旁邊堆放着被剝光了衣服的一大堆男屍,一個疊着一個,就好像在屠宰場看到的堆放死豬的樣子;在城門口的另外一邊同樣地堆放着一大堆女屍,衣服也全被剝光,這些衣服全被送到當鋪換取食物了。城門口停放着車輛,準備裝運這兩大堆屍體到城外埋葬,……這一帶路上的樹都呈白色,從根部往上十尺到二十尺的樹皮全被剝光充作食物。我們經過的許多房屋都沒有門和窗,全部被拆掉賣了當柴燒了。屋裡廚房的鍋子,只只都是空的,因為實不掉只好扔在那裡,戶主都已走光或死去。”光緒四年間,山西的旱災依然不減,用山川枯竭、赤地千里、餓殍遍野描述當時的情景絲毫不顯誇張。
光緒三四年間的山西大災震動了朝野上下。大災發生之後,清政府令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向山西划銀拔糧,同時還實行荒政捐輸。光緒三年先在省城設立捐輸局,向本省富商巨紳勸捐,後來又陸續在江浙、兩湖、兩廣和直隸、四川等地勸捐。在勸捐局存在的三年內,共捐得賑谷58540石,賑銀2200多萬兩。不過劃撥銀兩漕糧及募捐所得有限,積貧積弱的政府也無力確保災民的生命安全,全省人口總數從災前的1600多萬下降至災后1000多萬,三分之一的人在大災中或餓斃或逃亡。大災對山西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非常深刻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