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篡位破綻百出改詔說法不成立
雍正是弒父篡位還是合法繼位?
幾百年來,史學家遍查經史,不斷找尋雍正繼位的破綻,怎奈多數論據臆想成分多,甚至自相矛盾互為抵觸。與之相對的是,認同雍正合法繼位一派卻能言之有據、自圓其說。
雍正篡位“野史五說”破綻百出
野史中關於雍正篡位的說法,歸納起來有五種。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誰知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康熙病重時,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卻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后,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裡的傳位密詔,將“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四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五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禛進了一碗人蔘湯,康熙喝了就撒手歸天了。
這五種說法基本為杜撰,其真實性與否早已被史學家和檔案學者徹底否定了。
首先,改詔之說根本不成立。清代的用語規範,檔案中凡寫到皇子時,都要寫成“皇某子”,而不能寫成“某皇子”。如果雍正僅將“十”字改成“於”字,豈不是將“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於四子”了嗎?這完全不符詔書的行文規則,滿漢臣工一眼便知,怎能矇混過關?另外,清代人寫“於”字是用繁體的“於”,而不是現在簡體字的“於”字,所以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一說,完全是憑主觀的臆斷編造出來的。
還有一種民間說法,稱雍正在自己的名字“胤禛”與皇十四子“胤禵”的名字里動了手腳。胤禵以前曾經叫過“胤禎”,與雍正的名字不僅諧音且字形相同,胤禛若在詔書里玩把偷梁換柱的遊戲,神不知鬼不覺,想必沒人會發現,但這種說法更不靠譜。
皇十四子的名字,在康熙三十六年所修的《宗室玉牒》寫作“胤禵”,他在撫遠大將軍任上亦用“胤禎”一名,雍親王受封后,為避免讀音重複,“胤禎”之名又改回到“胤禵”,故其名始曰胤禵,更名胤禎,複名胤禵,雍正即便篡改詔書,也沒必要用皇十四子過去的舊名,那樣做,豈不是畫蛇添足?再者,“禎”與“禛”二字固然字形相近,但就算把“禎”改成“禛”字,即便改得巧妙,也不能不顯痕迹,精明的雍正怎會出此下策?
至於說隆科多改詔一說,也實屬子虛烏有。康熙若真降旨召胤禵回京繼位,按程序應由內閣承辦纂寫詔書,詔書的傳遞由兵部所管的驛站負責發送,隆科多既非內閣大學士,又不是兵部主管,作為一個步軍統領就能大權獨攬一手遮天?憑他一個小小的隆科多就能阻止康熙召回胤禵?換個角度考慮,就算康熙想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禵,但胤禵此時正在千里之外帶兵,從下達詔書到他抵達京城,至少需要二十幾天的時間,在諸皇子爭位激烈、形勢一日數變的微妙關口,二十幾天的時間裡國無帝君,豈不天下大亂?以康熙的英明睿智,斷不會如此草率行事。
隆科多從“正大光明”匾后偷取詔書私自修改之說,是完全不懂歷史常識的偏見。將傳位密旨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制度,是從雍正朝才開始的,康熙時代根本沒有實行這一制度。
至於“年羹堯改詔說”,就更為荒誕不經。該說法稱雍正帝是年羹堯的私生子,但歷史中的雍正皇帝比年羹堯還大,雍正怎麼可能成為年羹堯的私生子呢?“雍正投毒說”也令人懷疑。《大義覺迷錄》中記載了當時社會一個流言: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新皇帝胤禛)進一碗人蔘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那時,大清皇室確有喝人蔘湯補身的習慣,但康熙本人尤其在他晚年卻不喝人蔘湯。康熙五十一年,蘇州織造李煦奏報江寧織造曹寅病重代請皇帝賜葯,康熙在回復的摺子上批道:”南方庸醫,每每用補劑,而傷人者不計其數,須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蔘,今得此病,亦是人蔘中來的!"
《康熙朝起居注》中記載,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又說:“南人最好服藥服參,北人於參不合,朕從前不輕用藥,恐與病不投,無益有損。”康熙對人蔘入葯如此抵制,他怎麼可能飲參湯呢?而且,由於皇子為爭奪儲君之位彼此暗算手段頻出,康熙防人暗算時刻警惕,謀害他談何容易?從目前留下的史料看,康熙是久病纏身,患了重感冒,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加之高齡體虛,引起併發症,才導致死亡的,基本算是壽終正寢,雍正投毒謀害說恐為無稽之談。
康熙看中了雍正的兒子弘曆
按這一脈絡,雍正當為受命繼位。既然康熙有心將皇位傳給他,此前總該有一些徵兆,那麼,是否存在康熙有意傳位胤禛的跡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康熙晚年,對胤禛的差遣明顯增多,特別是在祭祀上。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四時享太廟,都是大祀。大祀除皇帝親行外,即為天子指定的親信王公。每逢大祀,康熙必親力親為,輕易不讓人代替。到了晚年身體不好,實在不能成行,才派人代祭。胤禛屢次受命主持大祀,表明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已經有了與其他皇子分庭抗禮的資本與社會聲望。
康熙死後一個月,朝鮮迎接清朝告訃使的官員金演就聽譯員講,康熙病重時“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
康熙對胤禛最大的顧慮是他年紀較大,已近四十,較之胤禵等皇子沒有年齡優勢。但這個問題並非不可解決,因為康熙看中了雍正的兒子弘曆,康熙若想讓弘曆將來繼承大統,就必須立胤禛為帝,這樣弘曆將來才能名正言順地子承父業。
康熙晚年確實寵愛弘曆,常令其陪伴左右,因愛孫而增加對胤禛的好感,選他為嗣君,並非沒有可能。乾隆繼位后曾回憶說,康熙曾召見他的母親,誇他母親有福相,當時就有一種預感,“即今仰窺皇祖(康熙)恩意,似已知予異日可以付託。 ”
乾隆前期文人肖奭(shi)筆述,康熙病危之時,“以所帶念珠授雍親王”。朝鮮人對此事的記錄比較詳細,朝鮮官員金演聽譯員講,康熙病劇,“解脫其頭項所帶念珠與胤禛,曰:“此乃順治皇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 ””
《雍正朝起居注》記敘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胤禛生母仁壽皇太后的話:“欽命予子纘(zuan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這就是說,連望兒成龍的胤禛生母都沒想到,胤禛能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竟後來居上!“起居注”比“實錄”成書要早,可靠性更大些,這說明,胤禛繼位是有一定真實性的。
康熙彌留之日,《清聖祖實錄》中記載胤禛奉召至暢春園,三次見父皇,康熙告訴他自己病勢轉重。這時,胤禛負有祭天重任,正處齋戒期間,如果康熙不特意召喚他,他是不能離開齋所的。否則,他擅自到暢春園,就違背了皇帝的旨意,會被譴責並處罰的。康熙之所以病重期間屢屢傳召胤禛,必有特殊使命,絕非父子間的尋常召見。胤禛自己也說,自己於十三日晉謁乃翁,還作了交談。
不過,有人就此提出質疑,既然康熙有意傳位給胤禛,為何不當面宣布立他為儲君,何勞隆科多代傳?其實,若了解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歷史,就能了解康熙鑒於皇子紛爭,從而多年不立太子,不給任何皇子暗示的苦衷。直到自己生命垂危時刻,也絕不面封胤禛,僅由隆科多代為轉達,待他死後再行宣布。隆科多自己也深知,承擔這樣重大使命,將來必為新皇帝猜忌,早晚遭受殺身之禍。但既然康熙命他轉達,皇命在上不可不從。後來雍正登基后翻臉治隆科多之罪,其中一條是說隆科多曾講“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白帝城的典故產於三國時期,是指蜀漢皇帝劉備為關羽復仇卻被東吳名將陸遜火燒連營潰敗到白帝城,病危急召丞相諸葛亮覲見,將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的舊事。隆科多出此言,意味着他當初的確是受康熙之命輔佐胤禛的。
胤禛繼位是時勢的選擇
從大勢上看,康熙最終選擇胤禛為大清之主,是時勢的選擇。康熙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但是他晚年為政過寬,厭倦朝政,以致朝堂言路閉塞,朝綱鬆弛,國庫空虛,特別是他兩次廢立太子,造成九王奪嫡,削弱了國之根本。他的繼位者需有鐵腕手段,才能收拾殘局,而胤禛具備這樣的品格。實踐證明,胤禛的能力的確在眾皇子之上,他繼位后施行的一系列改革,證明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是一位“心懷天下”的傑出政治家。康熙將大清江山交給他,絕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另外,封建王朝立儲君,一般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雍正位居第四,在康熙的前三個兒子已經在皇位爭奪中被淘汰出局的情況下,雍正比他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禵佔有優勢。胤禛比胤禵年長十歲,無疑更加老辣,政治鬥爭經驗更豐富,人生閱歷更深厚。雍正的生母是烏雅氏,正黃旗出身,在宮中地位尊貴。雍正的養母是康熙的表妹皇貴妃佟佳氏,與八皇子胤禩的母親出身辛者庫罪籍、漢人之女的身份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因此,雍正繼位具備了天時地利,加上他善於揣摩父皇的心意,耐心隱藏奪位的真實想法,韜光養晦,沒有像胤禩那樣鋒芒畢露,明目張胆結交朝臣,將自己裝扮成為富貴閑人,自號園明居士,暗中控制了兩個至關重要的人——隆科多與年羹堯,終於在二十多年的奪嫡大戰中獲勝。
不過,即便如此,從種種跡象分析,英明的康熙皇帝為以防萬一,還是做了兩手準備,他是將皇四子胤禛與皇十四子胤禵放在一起考察的。他把一位皇子留在自己身邊,將一位皇子派到軍隊里鍛煉,這樣即便出現閃失,也提前預留後手。如果不是自己突然病危,這種考察還將繼續下去。甚至有人猜測,康熙打算效仿朱元璋傳位給孫子建文帝的先例,將自己的皇位傳給廢太子胤礽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弘皙。畢竟康熙對亡妻赫里舍氏感情很深,赫里舍氏所生太子胤礽兩度廢立,雖然不再啟用,終究難斬父子情緣,皇位不傳兒子傳孫子,也是一種交代。後來,乾隆繼位后,貴為親王的胤礽之子弘皙因生反心被乾隆鎮壓,其恩怨根源難說不與康熙朝的儲君疑案有關。
歷史的真相很可能是這樣的:康熙的確委託隆科多口授傳位遺詔,因病危,沒想到自己死得這麼快,以致滿文本傳位詔書語焉不詳,而漢文本遺詔根本就沒來得及寫。胤禛情急之下只能和隆科多合謀代寫,並藉機軟禁各皇子以控制局勢。
至於雍正謀害父皇陰謀篡位之說是怎麼炮製出籠的,不應該忽視這樣一個事實。雍正繼位,挫滅了另外幾個有奪位之心的皇子的夢想,繼位后,又採用鐵腕得罪了無數的皇親國戚,使其後世子孫對雍正恨之入骨(前文提到的金恆源就是雍正的主要競爭對手皇十四子胤禵的後人)。這些人到處說他的壞話、散佈於他不利的流言,後世以訛傳訛,將雍正的形象越描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