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試 | 免費起名大全 | 每日一簽 |

四分五裂與高枕無憂

現在的位置:靈狐算命 - 免費算命 - 小故事
小故事

四分五裂與高枕無憂

四分五裂與高枕無憂

成語“四分五裂、高枕無憂”的故事講的是張儀遊說梁惠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魏國的國都大梁即現在的開封。

“四分五裂”常用來形容極為分散,很不統一。“高枕無憂”即墊高了枕頭,無憂無慮。比喻平安無事,不用擔憂。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不少諸如孔子、孟子、蘇代、燭之武等憑“三寸之舌”而能“一言興邦、一言衰邦”的傑出遊說家。特別是戰國時期一批對政治形勢嫻熟、善於辭令和權術的文化人應運而生,形成了一個學派—縱橫家,也有人稱其為說客。這些縱橫家正如孟子所說“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聲名非常顯赫。

戰國中後期出現的縱橫家代表,就是有同窗之誼的蘇秦與張儀,蘇、張二位面對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中秦國最強大、各國圖強爭霸白熱化的局面,審時度勢,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互相對立的主張。一派以蘇秦為代表,主張弱國要聯合起來,“合眾弱抗強”共同對付秦國,稱為“合縱”。另一派以張儀為首,主張以“眾弱事一強”即弱國中的某幾國應“事秦”—也就是依附於秦國攻擊其他國家,稱為“連橫”。

這個張儀是魏國大梁人,其先人是魏國的貴族,作為中國縱橫家鼻祖的張儀曾與蘇秦同師從於鬼谷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飽讀詩書,滿腹韜略,連蘇秦都自嘆其才能在張儀之下。張儀曾兩次為秦相,前後共十一年,亦曾兩次為魏國國相,第一次四年,第二次僅一年余即卒予任上,死後葬開封市東郊宴台河村。

張儀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推行“連橫”,破壞蘇秦的“合縱”,於公元前322年,辭去秦國國相職務回到自己的祖國—魏國,張儀為什麼選在此時回魏?是因為秦、魏之間剛剛發生了一次戰爭,秦惠王派兵對魏國發動猛烈的攻擊,連連挫敗魏軍。恰在此時,曾經與魏國結盟的齊國乘人之危在魏國背後捅了一刀,趁魏軍迎戰秦軍之機,進攻魏國的東郊邊境,大敗魏軍於觀津。魏王向韓王求援,韓王派申差率軍與秦交戰,被打得打敗,斬首八萬級。此事極大地震驚了其他諸侯,再也沒有哪國敢出兵援救魏國了,在東西兩國受敵的危急情況下,魏王終於有些招架不住了。張儀認為這是勸說魏王脫離“縱約”、歸附秦國的大好時機。

動身之前,張儀為了確保這次至關重要的遊說的成功,先作了一番調查研究,認真查看了魏國的有關資料,研究了魏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等歷史和現狀情況,研究了新即位的魏國國君魏王的所思、所想、所恨、所愛、所好,特別是考慮了如何在見到魏王說第一句話時就緊緊地吸引住對方,又認真總結了自己在初次遊說秦惠王時的經驗教訓,重溫了恩師鬼谷子的遊說八術:遊說有知識的人要靠博學多聞的言辭,遊說博聞多見的人要靠條理明辯的言辭,遊說明辯事理的人要靠觀點明確的言辭,遊說高貴的人要靠凌人的氣勢,遊說富人要靠談話的豪氣衝天,遊說貧窮的人要靠以利引誘,遊說低賤的人要靠態度謙恭,遊說勇士要靠談話果敢表情謙和。

經過充分地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的張儀信心百倍、躊躇滿志地走進了魏王宮殿。經過一番簡短的寒暄,張儀單刀直入地以憂心忡忡的口氣對魏襄王說:“大王啊,眼下魏國的形勢十分危險,我真替您擔憂,我這次回魏國就是想與您探討探討如何消除危險擺脫困境。”

猛聽此言,魏王便抬起頭來用驚疑的目光看着張儀說:“你甭嚇唬人了,危險在哪,我咋沒看見,你不是來幫我的嗎,甭吊我胃口啦,快說吧。”張儀心中不勝喜悅,自己危言聳聽的開場白已經吸引住魏王了。於是,他便象兄弟之間拉家常那樣對魏王說:“大王,您看咱魏國的領土方園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過三十萬人。從地形上看,魏國地勢平坦,四周都是平原,沒有高山大川的阻隔,無險可守。與四方諸侯的道路交通四通八達,各諸侯國對魏國虎視眈眈、伺機攻伐,打起仗來,在很短的時間內都可攻到大梁。魏國南邊是楚國,西邊是韓國,北邊是趙國,東邊是齊國,這麼長的國境邊防線,要派士兵把守防衛,十萬兵力也難以勝任。兵力的嚴重不足,勢必造成顧此失彼的被動局面。大王您說,魏國是不是天時地利人和不佔一頭、危機四伏啊!這時如果聯合南方的楚國而不與齊友好,那齊國就會進攻東部邊境,如果聯合東方的齊國而不與趙國友好,趙國就會進攻北部邊境,如果又與韓國不和,那麼西部邊境就會受到韓國的威脅,如果不與楚國親善,楚國就會在南邊騷擾,大王區區三十萬軍隊,要防範四面八方的敵人,恐怕是力不從心、防不勝防吧。魏國面臨的真是四分五裂的境地啊!”

聽了張儀的遊說,魏王真有點害怕了。但他仍堅持說:“我國與齊、楚、韓、趙簽訂了“合縱”盟約,他們都是魏國的明天,不會對我國構成威脅的。”

張儀往魏王面前湊了湊,用非常親切、近乎的口吻說:“大王,您太善良啦,善良的人往往容易輕信別人,輕信別人就是把腦袋長到別人肩膀上,就容易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掌握。最後倒霉的還是您啊!看來,您中蘇秦的那個各存實亡的“合縱”的毒太深,想想看,“合縱”靠得住嗎?蘇秦之流打着“合縱”的旗號,一廂情願地許諾:合縱聯盟可以使國家安全、軍隊強大,各揚天下。還熬有介事地在洹水之濱聚會,宰殺白馬,歃血為盟,信盟旦旦地結為兄弟,以為這樣就可以相安無事,永享太平。其實,國與國之間是一種利益關係,利益決定各國對國際事務的態度,一紙盟約是毫無約束力的。您看吧,諸侯各國與秦國的距離遠近不一,面臨的秦國對其的威脅也是大小不一,各國的實力亦有強有弱,加上各國之間歷史上一直有一些宿怨,多次大動干戈、兵刃相見,所以各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對盟約的態度也大不一樣。有個別積極熱心的,多數都是無所謂乃至消極的。既然各國都是奔着利益而來,也會隨時受利益的驅使而去,不要說是國與國之間是這樣,就是親生兄弟之間,為錢財而拳腳相加之事也屢見不鮮。“盟約靠不住,蘇秦這個人更是靠不住,他這人反覆無常、奸詐狡猾,跟着他只有死路一條,難道您還看不出來嗎?”

此時的魏王顯然已多少接受了張儀的觀點,有些心動了,就問張儀:“既然盟約靠不住,怎麽辦才能靠得住呢?”

張儀看到自己的遊說有了成效,信心大增,於是便乘勢而上,大吹特吹秦國如何強大,侍奉秦國一定有安全保障,大樹底下好乘涼嘛,然後不無威脅地說:“為了大王江山社稷的安危,大王的當務之急是與秦國講和,舊順秦國,否則,萬一秦王那天發怒了,發兵攻取貴國的北方領土,切斷魏國與趙國之間的聯繫,這樣一來,縱約國之間的聯繫通道就被阻隔了,即使有的縱約國願意救援,也無路可走、愛莫能助了。自此魏國可就國無寧日了。而後,秦國再挾迫韓國共同攻擊貴國,韓國迫於強秦的淫威和壓力,只有一種選擇—跟着秦國結為盟軍攻打魏國。那時魏國就會處於孤立無援、坐以待斃的境地。”

張儀講到這裡,看了看魏王的表情,不無關切、憂慮的說:這正是我替大王日夜擔憂的事啊!”

張儀看到自己對魏國周邊不利因素的縱橫捭闔,已引起了魏王的恐慌,就趁熱打鐵、步步緊逼地向魏王拋出了誘餌:“我一再為大王考慮、權衡,覺得要想真正長治久安,就必須很快地與秦國結盟,歸附秦國,膀着強大的秦國,來保證家廟的香火不絕,福祉萬代。有了秦國這個大款作靠山,無論是韓國還是楚國,都不敢輕舉妄動打魏國的壞主意。那時,大王足可以高枕無憂盡享榮華富貴了。”

接下來,張儀大肆鼓吹與秦國聯手攻打楚國的方案:當今諸侯中,秦國最想遏止的是南方的楚國,而最有實力和條件制約楚國的非魏國莫屬。楚國富強的名聲在外,實則徒有虛名內部非常空虛。楚國的士兵人數不少,但戰鬥力不強。如果魏國出動精兵強將,進攻楚國,楚國肯定招架不住。進攻楚國一可增加魏國的土地,二可取悅秦國,真是一舉兩得的特大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張儀講話的時候,一直在觀察魏王的反應,他看到魏王神情非常專註,就知道火候差不多啦,暗帶威脅地對魏王說:“大王要是不聽我的真心勸告,只怕秦兵長驅東進,討伐魏國,那時再提出與秦相好,恐怕就悔之晚矣。”

魏王雖對事秦有所動,但究竟是投秦好,還是守着合縱好,一時還拿不定注意,下不了這個決心,他擔心,一旦俯首依附秦國,就必然與眾諸侯為敵,諸侯們會不會群起而攻之?如果繼續堅持縱約,就必然得罪秦國,秦國也決不會與魏國善罷甘休。這個兩難選擇題,着實讓魏王發愁,他左思右想,難下決斷。張儀早就漬透了魏王的所思所想,“大王切不可再優柔寡斷啦,”“事秦”和“合縱”的利弊我幫您已分析的夠透徹啦,您千萬不可被合縱的漂亮口號所迷惑。那些一再鼓吹“合縱”的人都是些夸夸其談、言而無信的勢利小人。他們表面上說是要為各國君王們謀取利益,真正的目的是如何騙取錢財,獵取富貴。他們千方百計地宣揚合縱的好處,以此來博取各國君主們的歡心,君主們被他們能把稻草說成金條的如簧巧舌所迷惑,視而不見合縱的巨大危害,還以為他們真心實意地為各國諸侯着想。大王啊,常言說得好,羽毛雖輕,積多了也能使舟船淹沒,分量輕的東西,積多了也能壓斷車軸;眾口同聲的言論是能熔化堅硬無比的金屬;毀謗太多會使人無法辯解而難以自保。巧言令色,可以混淆視聽,使人無所適從。壞事雖小,任其發展不加遏制和消除,就如潰千里之堤的蟻穴,釀成無法挽救的大禍。“合縱”的危害剛剛顯露,再發展下去會給您帶來滅頂之災,大王您仔細考慮考慮吧,“事秦”是一條光明大道,不可再遲疑了。現在秦國大軍壓境,請求大王讓我離開魏國,避開戰火,以求殘軀自保。”

經張儀這麼連忽悠帶勸說的句句緊逼,魏王的“合縱”防線徹底崩潰了,他一不作二不休,起身向張儀拱了拱手,說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先生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使我茅塞頓開。寡人愚鈍糊塗,不明真像,被人蠱惑,以前跟着“合縱”瞎胡折騰,先生您深受秦王寵信,麻煩您替寡人跑一趟奏請秦王,寡人願意與秦國結下萬世之好。”在張儀的巧言善辯撮合下,魏國同意臣服秦國,接受秦國的禮服,祭祀秦王的祖先,並為秦王修築了華麗的行宮。為了表示誠心誠意,還把河外的土地割讓給了秦國。

魏王的一失足成千古恨,最終導致了合縱的土崩瓦解。公元前225年,魏國在秦王統一中國的戰爭中,被秦將王賁決水灌城而亡。

張儀所處的時代,人才流動的環境前所未有的寬鬆,許多游士今天為這個君王效命,明天又成了另一個君王的紅人,游士們把擇主而仕看作是自己的權利,列國君主們也覺得游士們的來去非常正常,沒有人認為他們這樣做不對。如此良好的氛圍成就了張儀、蘇秦等等這些世界公民。

張儀遊說梁王的故事講完了但似乎有點善猶未盡:歷史上對張儀的評價貶多與褒,這多半受司馬遷與孟子的影響。縱觀張儀的一生,特別是他幫助秦王統一中國的千秋功業,使我不得不傾向於褒,捍衛、維護和推動祖國大一統的人都應該受到後人的推崇,儘管他可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甚至突出的缺點與錯誤。張儀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縱橫捭闔,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職業政治家、真正的天地英雄,用他非凡的才華深深地影響了那個時代,為秦國的強大和秦王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他的“終焉之地”選在了開封,這是否可以說,他的忠誠、智慧、謀略將永遠影響啟迪着世世代代的開封人。

把口舌之功發揮得淋漓盡致、能言善辯的張儀能否給我們些許積極的啟迪呢?我以為至少在下面這些方面是肯定的:現代社會中,由於交通的快速便捷,社會分工的愈來愈細、信息高速公路的日趨完善和市場經濟的日臻健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空前頻繁,在這樣的環境中,縱橫口才顯得特別重要。政治舞台上的鼓 動、論辯,學術園地里的爭鳴,外交活動中的翰旋,經濟領域的談判,口才時時處處都在發揮着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4 算命網站 (v.8s8s.net) 四分五裂與高枕無憂 All Rights Reserved.